编者按:自发改委在上月联合部署今冬明春天然气煤炭电力供应保障工作会议中指出,今冬燃气供应将呈现南松北紧、京津冀矛盾突出的问题后,量紧看天、价涨望“京”成了对今年冬季燃气供应情况监测的最好总结。
11月13日北京将正式进入采暖期的消息一出,国内燃气贸易圈的朋友们心中都为之一紧!的确,随着京津冀煤改气进程加快,加之北京作为全国行政中心和国际化中心,燃气“保供”责任重大,北京地区的需求变化直接影响全国大多数地区燃气供需,包括LNG在内。
本周市场观察
在11月15号供暖期来临前一周,LNG市场需求开始逐步回暖,上游供应变化不大,但经过前期库存调整,多数国内液厂液位已处于中低水平。
8日起,国内液厂价格继续小幅走高,涨幅在50-80元/吨。
非居民用气价格上调方案逐步浮出水面
天然气淡旺季供需矛盾的日益加重,使得天然气市场化进程加快的呼声越来越迫切。中石油11月20日非居民用气价格上浮10%的消息确认后,目前多地燃气企业已陆续收到了上游单位的调价确认函。
笔者从知情人士了解到,10月底中石油西气东输已组织相关企业用户进行了调价方案的沟通协商。据透露,除了非居民用气价格总体上浮10%外,本次价格沟通对调峰增量部分的价格也有体现,超出基础量部分将在基准门站价格基础上上浮更高增幅(具体增量的核定有拟定计算公式,主要与前一年同期实际完成值相关),华北地区受今年供应形势严峻影响,总体将执行超10%的涨幅价格。此价格方案对平抑高峰期增量、充分体现燃气市场化将起到积极作用。
但燃气企业、直供发电和工业企业购气成本上调后,价格是否可传导到终端用户?业内有不同看法。
有人士表示,今年国内积极推动供给侧改革,减轻终端企业成本,要求燃气公司降低终端实体企业燃料成本,而此时非居民用气价格上浮,传递到终端用户存在难度。
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
自2015年开始,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后,正式拉开大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基于此,前期燃气公司降低供气成本,对于终端实业降低生产成本,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天然气作为能源类的特殊市场要素之一,一方面,一直以来逐步从计划经济的管控体制到完全市场化转变的过渡背景下,市场化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原则不能变;另一方面,价格杠杆只是一种手段,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平抑高峰需求,真正的需求方是终端用户,民用是刚需不能动,如果燃气公司消化非居民用气的调峰成本,那终端用户的需求就不会因此减弱,价格杠杆的作用就无从发挥。再次,供给侧改革,实体企业降本增效,“降本”只是一方面,绝不是唯一途径,也不是改革的初衷,合理的价格联动才会发挥市场的调节机制,让实体企业在充分市场化的环境中自我调节,适应市场。
当然,非居民用气终端价格的调整,需要由各地物价部门监管。今年上半年以来,多地物价局的确在要求燃气公司降低销售价格,以浙江、江苏等地为代表。此次价格的传导,物价部门的态度能否积极?值得业内关注。
在此,笔者相信,无论从天然气的调峰价值体现还是燃气企业的供应成本压力,各地物价部门均应充分权衡各市场参与主体的经营状况,做出合理的价格实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