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次管道气线上交易试点,以总共42单、148笔、总气量900万方、成交价均为2.5元/方的数据,结束了首日(9月12日)在东部区域的竞价。
“没在现场真遗憾。”有参与此次交易前期工作的相关人士看到统计后,对于成交速度和价格均感到意外。
竞价前,该人士考虑到众多用户开户需要时间和规则适应期,担心冷场局面的出现。然而竞价的实际过程,却以始料未及的节奏,每笔快速抵达最高成交限价。
据了解, 8月30日调价文件下发后,中石油总部从决定发起线上竞价,协调相关部门、区域公司,组织交易资源和设定规则,到今日展开首场竞价,整个过程反应时间短暂。“决策挺忽然的。”上述人士表示,因而在规则设计地并不复杂,考虑得也不够周全。
选择九月份展开首次尝试,也与整体上还未步入冬季保供期有关,资源相对存在回旋余地,“再晚的话,市场风险可能更高。”
“虽然各种改革这么久,但实质没有任何变化,这次可以说是跃进了。走通了,倒逼改革才算真正开始;走不通,也完全不意外。”
与此同时,下游用户在面临单一卖方市场时,对于竞价带来的量、价不确定性带来的一系列决策问题,也颇为担心。
毫无疑问,这场试验正在冲击着中石油天然气销售部门和下游用户共同固有的“计划思维”。
竞拍量临时增加500万方
原计划9月12日9:00-15:00,进行东部区域内40单、共计400万方气量(9月13日交收)的竞价,在上午开始不到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即全部以最高成交限价迅速成交。
因而中石油临时决定,新增一笔200万方、一笔300万方共计500万方的可分拆气量,在13:00-15:00展开竞价,交收时间为9月14日。结果在不到四十分钟的时间里,同样无一例外以最高限价为成交价,速战速决。
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交易规则涉及存在不足,如果下午的大数额可分拆气量交易方式拿到上午进行,可能价格不一定会涨的那么急,市场反应会相对较小。
据解释,可分拆气量是一笔气量可以由多个用户拆分气量摘单,用户可以按需竞价摘单,一笔气量之下,按照报价高低排序将气量拆单。“这样相对合理,不拆分的大单小用户吃不下,小单大用户又吃不饱。”
不过下游企业也存在决策灵活性不足的问题。有下游用户表示,上午刚开始的竞价不少单笔2万方的量太小,大企业难有决策权限竞价与否,因此该企业未能参与竞拍。
根据上海油气交易中心统计,上午400万方的成交量中,有来自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四个省份78家下游用户参与竞价,其中43家企业成功摘单,总共成交92笔,单笔成交量最大的是35.5万方。下午的竞价中,有42家用户成交,最大成交量75万方,最小成交量5000方,总共成交56笔。东部区域内的五省一市中,浙江和上海未有用户参与本次交易。
据了解,摘得上午首单以及单笔成交量最大的下游用户来自山东,且此次摘单的山东用户数量不少。而从东部区域各省的市场结构来看,山东省天然气市场的下游最为分散。
值得注意的是,山东省门站价格仅到省界,省界内用户往往需要承受省内管道的“竹节式”加价,然而此次结算价格按照“成交价格+区域差价”来计算。山东省内摘单用户是否在结算价格之外,需要继续支付省内主干网的管输费用,是一个待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设置竞价区间?
竞价公告发布时,不少业内人士对于竞价区间的设置感到疑惑。
根据公告,“竞价区间”的设置底价为各区域基准点所在省的非居民用气基准门站价格,最高成交价波动幅度不超过底价的20%。而在八月底公布的调价政策中,明确进入上海、重庆两大交易中心公开交易的天然气交易价格放开。
在规则设计者看来,20%的上限主要是考虑到维护市场的稳定性。而九月份供需相对平稳,还没有到最为紧张时期。与此同时,保持价格的相对低位,还考虑到用户的生存。
不少中石油人士在竞价前则认为,设置上限的必要性不大,市场很难达到20%的上浮水平。
然而首场竞价每笔均直达最高限价的局面,确是让很多人没有预料到的,因而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开始猜测,如果上限幅度更大,又是否还会继续保持此次的竞拍节奏。
区间差价带来的分歧
此次竞价每个区域以一个基准价格竞拍,结算价格按照“成交价格+区域差价”计算,区域差价为各省门站价格升贴水水平。
理论上,由于区域差价无法进行同比例的变化,部分省份最终的结算价差涨幅有可能超过20%。这一点值得明确。
因而基准点的选择就会影响最终的结算价格。五个区域的基准点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兰州和成都,为何选择这五个地方?
据eo记者了解,上海油气交易中心此前将国内天然气市场划分为七大区域以及相应的基准点,中石油根据自身五大区域销售公司的划分情况,选择了的其中相对合适的五个基准点。此前也曾有想法选择一个基准点来做竞价,但是考虑到各区域之间的差异,担心流向流向单一的高端市场,从而还是选择划区域竞价。
以区域为交易单位,而非省份,则主要是考虑到各省市场结构可能会出现两级差异。例如在单一买家市场,即无法举行竞拍。
中石油动真格与下游的担忧
在9月6日刚刚结束的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协调会议上,连维量强调此次迎峰度冬“保量不保价”。
这对于中石油接下来价格策略的制定,无疑是一把尚方宝剑,有机会通过价格的杠杆来传导市场的供需压力。
中石油各大地区销售公司也在紧张筹备当中。中石油南方公司表示,已经组织用户进行一对一的培训,并将通过线上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然而下游用户对于发改委降价之后,中石油继续涨价的行为仍不理解。从市场化目标来看,价格的起伏属于正常波动,然而在寡头供应格局之下,如何使交易规则的设计更为完善,价格的波动更为合理,依旧考验规则制定者和监管者。
接下来,中石油还需要在“效益”和“政治保供”中继续权衡。